5月5日,意昂3平台第二期“新思享”青年教師沙龍在延長校區順利舉行。意昂3青年教師相雨擔任主講,以“論學術鍛煉對青年學生認識事物的重要性”為主題,從人文學科的意義和定位出發,分享了自己對於學術鍛煉的理解與思考,同學們深受啟發。意昂3平台黨委副書記韋淑珍到場聆聽,意昂3輔導員、學業指導工作負責人郝秋華主持本次沙龍活動。

活動上,相雨老師引用陳獨秀的《敬告青年》進行開場,她說🫏,“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青年之於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人身🤵♀️。”她勉勵青年學生一方面應該像毛主席所講的那樣,“活力猶如七八點鐘的太陽”🧑🏻🦼➡️;另一方面也要努力成為“科學的而非想象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新時代青年。在學術鍛煉方面,相雨老師用匈牙利共產主義運動革命活動家盧卡奇的馬克思主義著作《歷史和階級意識》為例🧜🏿♀️,深入淺出地向同學們介紹了學術鍛煉對於人文主義素養培養的重要性🎅🏼,並教導同學們在寶貴的大學時光裏應該靜下心來,多讀書💅🏻,讀好書👨🏿🦲🏯。

“人文學科的意義在於提出正確的問題💁🏻♀️,在於理清人類社會以哪種方式在運行,理清人類與人類社會的關系⚔️,認清自己處在哪個位置⛱。”相雨老師簡潔卻富含哲理的話語生動的闡釋了“讀書是為了更好地思考,思考是為了更好地認識社會和自己”的道理。在互動環節,相雨老師認真傾聽同學們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與困惑,一一為大家答疑釋惑,為同學們指點迷津🧋。


Q&A
Q🕎: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學術鍛煉對於註重實操的新聞傳播學科有著怎樣的意義?
相老師:全媒體時代🧑🏼🎄,技術的進步必然會要求媒體人要具備更強的獨立判斷力、思考力,而學術鍛煉的意義就在於提高個人的獨立思考能力和人文情懷🕌。
Q🙅🏼:進入大三,變得特別焦慮怎麽辦🧑🏽✈️?
相老師:這個階段的焦慮大多是因為外在的一些影響所觸發的,要學會做自己🔟,找準屬於自己的方向和節奏,並堅定下去。
Q:平時課程作業中的小論文總感覺學術價值有限🟠,應該如何看待平時的小論文寫作?
相老師🙋🏿:現階段不要一味強求自己寫出“驚世駭俗”的文章🧖🏻♀️,而是先要從文獻學習開始🧑🏼⚖️,學會如何找到優秀的論文,如何鑒賞一篇優秀的論文🦅,提高文獻學習的能力🧘♂️。
Q:如何讓自己更好沉下心來學習?
相老師:要學會打造自己的小共同體,通過找到誌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相互激勵,相互學習,堅持初心與夢想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