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意昂3主辦的國際傳媒大師講壇(第八期),邀請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主任李喜根教授開展以《學術研究能力的培養以及學術研究規範》為主題的分享交流會⛅️,主講人李喜根教授就研究生學術研究能力培養的問題行進了深度分享。本次講座由牛盼強老師主持🫢。

李喜根教授目前研究領域包括媒體信息傳播及其社會影響、網絡傳播行為與傳播效果、新媒體技術對大眾傳播的影響,並在國際新聞與傳播學刊物發表了30多篇論文。(包括國際主流新聞與傳播學學刊:Journal of Communication、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Journal of Broadcasting and Electronic Media、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New Media and Society以及Communication Yearbook等🫅🏿。)
分享會上,李喜根教授結合自己所擅長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就如何培養學術研究能力及具體學術研究規範等問題進行了分享🤾🏼。李教授認為社會科學研究是一個知識增量的過程🥣,開展包含知識增量的信息傳播研究過程中不能簡單描述或者歸納某種新的傳播現象,滿足於對具體媒體的技術性能與作用的認識🥇,而是要從探索影響傳播過程以及傳播行為的重要因素及其相互關系開始,探求通過新媒體傳播信息的前因後果。所以這就啟示我們在研究生教育階段所開展的學術研究🫙,要著眼於研究課題的結果能否增加對有關重要社會問題的新的了解及對有關社會現象的新的知識。

李喜根教授首先依照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研究能力學者的目標,告訴我們當代研究生研究學術所需要具備的學識與技能,他重點強調同學們要具備“原創性”的研究能力,認為這是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前提,是研究生階段應主要培養的學術能力,是除了通過課程學習培養外,更需要在參與傳播學研究過程中逐步積累的一種能力🏊🏼♀️,只有具備了這種獨創性研究的能力👩🏿💻,同學們才能提出有新視角的研究課題。從社會科學的研究角度來講,李教授將這種能力的表現總結為“新關系”的探索和挖掘,他認為社會科學研究一般是以理論或理論性框架為指導,通過對第一手數據的分析🧑🍳,根據有關理論和已經發表研究成果的提示,從新的角度、采用新的方法探索信息傳播過程所包含的重要因素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對有關傳播現象提出新的認知與解讀💻,揭示學術界尚未認識的規律。
隨後李喜根教授就如何培養這種能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倡導同學們要逐步建立“學科交叉”思維,從不同角度進行問題的觀察🏤,同時要學會發現前人研究中的缺陷和問題,敢於突破前人研究的框架並做到了解並關註前沿,但不盲目跟風。
在講座的最後李教授說到:“今天的研究生是明天的主力學者“,作為一位學術前輩,他認為在今後的學術研究中同學們應該給自己設定明確目標🤳🏿👨🏼🏭:做研究一定要產生世人還不知道答案的新知識⏩。同時他也分享了自己對於相關學術研究規範的理解🚙,其在學術研究中創新的先鋒精神與嚴謹的學術態度使得在場的老師和同學深受啟發。

互動環節中😥,很多老師和同學們就自己學術上的疑慮紛紛向李教授請教,李喜根教授悉心聆聽並認真解答🫖🤾🏿♂️,用自己純粹的學術鉆研精神感染了在場的每一位聽眾,讓大家深刻領會到了學術榜樣的力量。